环球门户网

超薄机身也是OLED电视区别于传统液晶电视的一大优势

更新时间:2021-11-30 16:04:30

导读 来源:快科技近年来,中国彩电市场低迷,电视行业产能过剩、产品销量下降、价格战不断等问题层出不穷。与传统液晶电视的颓势不同,高端市场

来源:快科技

近年来,中国彩电市场低迷,电视行业产能过剩、产品销量下降、价格战不断等问题层出不穷。与传统液晶电视的颓势不同,高端市场的有机发光二极管电视一路崛起,成为高端市场的主力产品。

根据调研机构Omdia的数据,今年上半年,在全球OLED电视市场,1500美元以上的产品出货量一直在增加。

预计今年的市场份额将从去年的27%提高到35%,提高8个百分点,明年这一比例将提高到42%。

此前,在奥威云网发布的电视技术关注度榜单中,OLED电视以28%的关注度超越智能电视的130%,排名第一。

有机发光二极管,全称“有机发光二极管”,是一种显示屏技术。

采用有机发光二极管技术的电视是一种高端电视。相比液晶电视,OLED电视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就画质显示而言,OLED电视的黑色纯度极高。同样,在显示黑色背景的情况下,OLED电视显示纯黑色。

然而,由于液晶电视技术中的漏光现象,显示画面中的颜色会不纯,黑色会出现灰色,而每个像素发光的有机发光二极管就不会有这个问题。

由于自发光,OLED电视的彩色显示非常丰富,透光性能出色,能够真实还原画面的质感,给用户带来极致的临场感。

但是液晶电视所使用的液晶电视的偏转控制背光透射的光来显示图像,无论是色彩表现还是画面视角都无法与OLED电视相比。

同时,超薄机身也是OLED电视区别于传统液晶电视的一大优势

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技术不需要依靠背光支持,所以省去了LCD和背光模组。当液晶电视还在厘米厚度的时候,有机发光二极管已经进入了毫米时代。

此外,有机发光二极管屏幕还具有柔性和弯曲的特点。结合有机发光二极管的轻薄特性,屏幕可以做得像一张纸一样薄,可以随意弯曲折叠。

近年来,消费者开始关注电视产品的健康和护眼问题。

面对青少年近视率已经超过50%的现实,我们在购买显示设备时,不得不关注产品能否防蓝光。

LCD通过背光显示图片,发出有害的蓝光。但是,长时间看电视会穿透视网膜,增加眼睛负担。

另一方面,在有机发光二极管技术中,由于采用了像素自发光技术,每个像素都可以实现自发光,而有机发光二极管技术中采用的有机发光材料可以大大降低蓝光光谱的强度。同时,有机发光二极管电视全部采用DC调光,不会出现屏幕闪烁现象,对人眼的伤害相对较小。

OLED电视甚至可以产生屏幕声音的黑科技。

众所周知,最早实现CSO的是OLED电视。由于OLED面板的形状灵活,完全可以通过振动单元驱动屏幕发声。

看电影时,这样的黑科技可以给用户带来“声画合一”的感觉,达到更逼真的观看效果。

目前屏幕声音技术只有索尼。创维等品牌都有,由于技术原因,屏声不普及。

有机发光二极管屏幕无限接近纯黑,细腻画质,真彩色显示,抗蓝光等优势,这让有机发光二极管科技被视为替代LCD的下一代彩电显示技术的领导者。

与此同时,OLED电视也成为提升品牌高端、创造营收的重要途径,因此越来越多的厂商加入了有机发光二极管阵营。

在国内市场,创维率先布局有机发光二极管电视。自2013年以来,创维已经推出了数十款有机发光二极管电视。作为行业领导者,创维一直在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技术领域发挥着主导作用。

被公认为全球彩电行业画质之王的索尼,在2017年推出了首款OLED电视,从此开启了重新定义OLED电视的新途径。凭借深厚的技术沉淀,索尼OLED电视在中国彩电市场占据领先地位。

此后,康佳、长虹、海信、华为、小米等电视品牌相继推出了自己的有机发光二极管电视。

自2019年海信电器总经理俞透露海信OLED电视将在AWE 2019上推出并在中国上市后,海信正式加入阵营。

今年,新玩家小米和华为也推出了自己的有机发光二极管电视。

上半年,华为发布了首款OLED电视X65。下半年,小米还发布了首款高端旗舰电视产品“大师系列”,推出了全球首款透明OLED电视。

随着品牌的高度关注,OLED电视再次成为行业关注的重大话题。

总结:

无论是OLED电视销量逆势上涨,还是大量厂商进入市场,根本原因都是有机发光二极管比液晶电视有很多优势。

从近几年家电消费来看,消费者购买家电时看重的产品因素不再是价格。

他们更倾向于高端、智能、高品质的产品。在这种消费背景下,也为OLED电视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遇。

目前OLED电视正处于行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市场势必会引发新一波OLED电视的竞争。取代液晶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版权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您的支持与理解。